会员专区

文化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要闻
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揭牌
发布时间:2015-09-17    来源:

摘要: 当地时间9月16日,中比两国文化交流迎来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日,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欧盟办公区的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比利时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雷德尔斯在这里共同为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揭牌。

 

胜利纪念日,文艺舞台的回响——《胜利与和平》晚会大家谈(一)
 
  时间:2015-09-22 编辑:马思伟  
 

多媒体情境合唱《怒吼吧!黄河!》

表演唱与舞蹈《抗日将士出征歌》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9月3日,胜利纪念日当晚,《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 
    晚会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凸显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突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追求昂扬向上、恢宏大气、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史诗性艺术效果,贯穿晚会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创新令观众印象深刻。 
    《胜利与和平》的创作演出具有启发意义。中国文化报邀请组织了相关领域的知名艺术家、评论家包括晚会主创人员,撰写了关于晚会的观感体会和评论,以飨读者。

 
    在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下勇攀艺术高峰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创演回顾 
    文化部副部长 董 伟
 


    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与和平”5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大幕拉开,风起云涌。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苦卓绝的历程,以艺术的形式一一重现,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歌声豪迈,礼赞伟大胜利;灯火辉煌,点亮和平之光。90分钟的演出充满激情、气势恢宏、高潮不断,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于2015年9月3日晚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6000名中外人士一起观看了演出。晚会通过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实时呈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 
    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俱佳的晚会精彩震撼,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圆满完成了文艺晚会的创作演出任务,以艺术的方式向全世界唱响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凯歌,抒写了中华民族共御外辱的壮丽史诗,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一台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晚会的创作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对文艺工作者今后开展艺术创作、勇攀艺术高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准确理解抗战精神,是晚会创作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长达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幅内容和内涵无比丰富的历史全景画卷。如何在一台90分钟的文艺晚会中理清脉络、浓缩历史、撷取精华、突出重点,把主题思想真正落实并呈现在舞台上?为此,文艺晚会主创团队及参演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讲话,重温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晚会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主创人员经过学习、采风、反复研讨,逐渐明确了创作思路,形成了共识——晚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宣传主持正义的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从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准确理解抗战精神的基础上,晚会确定以《胜利与和平》命名,这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道出了胜利与和平的关系——经过浴血奋战夺取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和平的新纪元,珍爱和捍卫和平也就是珍视和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主题思想的灵魂有了,如何填充血肉形成机体呢?主创团队发挥聪明才智,正确处理了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准确把握了晚会的政治导向和整体基调。这一创作过程充分表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抗战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领导小组以及文艺晚会领导小组的各项要求,突出主题抓住主线,唱响时代主旋律,是《胜利与和平》重大主题文艺晚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激情呈现抗战精神,是晚会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晚会由开场式《胜利》与《浴血中华》、《正义力量》、《和平梦想》3个篇章构成,全面展示了中国14年的抗战历程以及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人民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奋斗历程。晚会选取了抗战经典歌曲,把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合交响化和民族化的音乐、舞蹈、戏剧情境表演、诗朗诵、多媒体等艺术手段,再现了若干抗战重大事件,表现了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精神风貌。晚会突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史诗性艺术效果。 
    创新,是本台晚会的一大亮点,也是摆在创作团队面前的难点。如何呈现一台区别于以往,既符合中国人民审美习惯,又为各国嘉宾所接受的文艺晚会,主创团队殚精竭虑、反复研讨、边排边改,最终形成了演出方案,主要包括一条主线、八个方面的创新: 
    一条主线: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晚会始终——“九一八”抗战爆发民族危难之时、松花江上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之时、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夺取胜利之时、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之时……舞台上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和典型历史场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熟悉的旋律都会萦绕耳畔,响彻全场,既表现了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展示了和平时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此情此景,令人震撼。 
    内容创新。晚会由19个节目构成,选取了22首音乐作品。其中18首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抗战作品,根据节目艺术样式,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新的设计和编创。同时,根据主题需要,创作了表现欢庆胜利的开场歌曲《胜利之歌》,表现人类携手合作追求和平梦想的歌曲《和平——命运共同体》、《红纱巾》,表现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4个新作品。晚会以我为主,主要面向中国观众,同时为便于在场外国嘉宾欣赏,晚会字幕使用同盟国中、英、俄三种文字。 
    结构创新。以70年后的胜利纪念日为开篇,以展望未来的和平命运共同体压轴。钟声徐徐敲响,舞台上一位老战士缓缓走向70年前曾与他并肩战斗的抗战英雄群像,深情抚摸,深切怀念。继而,号角响起,旗帜飞扬,整个舞台化为胜利的广场。人们欢呼着从四面八方涌来,齐声高唱《胜利之歌》。昂扬向上的旋律,豪情万丈的歌声,向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儿女致敬,也拉开了整场晚会的序幕。第一篇章《浴血中华》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第二篇章《正义力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示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发出真诚的呼唤:愿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捍卫和平,为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3个篇章层层推进、融为一体,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主题的升华。 
    题材创新。舞蹈与情境表演《铁血雄师》综合运用舞蹈、武术、杂技等样式,通过近400人的演出,表现了百团大战中战士们攻城池、炸碉堡,所向披靡、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通过一段催人泪下的女子群舞和一对母子形象,表现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悲剧场景。 
    样式创新。晚会运用与情境相结合的戏剧化表演,打破以往文艺晚会歌伴舞、舞伴歌的常用套路,使朗诵、演唱、舞蹈、表演有机融为一体,重点塑造经典人物形象,体现了史诗性的艺术风格。 
    音乐创新。突破歌曲大联唱的方式,场次与场次、段落与段落之间采用音乐和歌曲交替进行的方式,实现无缝连接,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舞美创新。舞台以蜿蜒起伏的长城造型构成主背景,舞台中央一组真人雕像呈现出抗战英雄的生动形象,舞台两侧矗立的历史丰碑上镶嵌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舞台以阶梯式、可推拉移动的多种变化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战斗、生活场景。 
    视频技术创新。精选纪实和影视视频资料,与舞台表演密切配合,交相呼应,营造出典型的历史情景。特别是首次运用全息式投影技术,将人民大会堂天幕和环幕营造出黄河、太行山、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壮丽场景,不断烘托晚会高潮。 
    阵容创新。以国家级艺术院团优秀艺术家为演出主体,参演院团中既有中直院团,又有部队院团;既有国营院团,又有民营院团;既有解放军战士,又有大、中、小学学生。年龄最大的85岁,年龄最小的6岁,演职人数总计3000余人,构成了全民族欢庆胜利、讴歌世界和平的动人场景。 
    激情呈现抗战精神,是晚会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演出不仅得到了外国嘉宾的高度赞誉,而且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整台晚会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昂扬向上、气势恢宏、震撼人心,艺术地展现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次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史诗性的艺术精品,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的水平。 
    以抗战精神全情投入,是晚会顺利创排的保证 
    以抗战精神创演抗战晚会,是我们对晚会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工作态度的总要求,也是晚会顺利创排的基本保证。 
    2014年12月底接到中央下达的任务后,中宣部、文化部第一时间启动了文艺晚会的筹备工作,研究制定了文艺晚会工作方案。2015年2月,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知名艺术家构成的主创团队。3月初正式启动创排工作,晚会领导小组组织主创团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念活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领导的各项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创作,经反复论证、精益求精,策划方案前后共计30余稿,并于7月初根据演出方案,在北京的酷暑中开始进入排演的实施阶段。 
    在紧张热烈的创排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动员会,强调一定要牢记中央的重托,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纷纷表示,将珍惜这次难得的创作机遇,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出色完成创作演出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创排实践中,用优异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是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在酷暑时节,3000多人的演出队伍集中到北京10余个场地进行排练。全体演职人员、后勤保障等相关单位和人员不畏酷暑,全情投入,加班加点,刻苦排练,在工作生活上克服种种困难,在艺术上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地保证了创作排演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圆满完成了文艺晚会的演出任务,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人民创作、勇攀艺术高峰的良好精神面貌。 
    大气磅礴 史诗新篇 
    仲呈祥 张金尧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以诗乐舞的艺术形式,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诗新篇。这台晚会的成功上演,再一次昭示了习近平同志所揭示的“历史要前进,改革要深化,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 
    首先,《胜利与和平》以文学艺术力量,再现了慷慨悲歌的抗日战争史。文学艺术只有以历史为底本,才能富有真切的感人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这慷慨悲歌的抗战史,赋予了这台晚会深厚的历史底蕴。 
    整台晚会共分为3个篇章,从第一篇章《 浴血中华》之《民族吼声》“九一八”事变的再现,至第二篇章《正义力量》之《义勇军进行曲》“取得了百年来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的抗战胜利再现,一些重大的战争场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得以展现。《怒吼吧!黄河!》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是一曲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民族呐喊,在晚会中再一次激发了众志成城的爱国激情。舞蹈《铁血雄师》表现了在抗日战争的关键阶段,八路军发动了克敌制胜、扬威天下的百团大战,还再现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血战刘老庄等扬我国威的著名战斗。歌曲与情景表演《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延安颂》等,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树起抗日先锋的旗帜,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其次,《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展示了全面的抗战史观。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在外敌当前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往往能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地伸张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全面审视历史、还原历史,以兄弟般的手足情再现了包括国民党军队曾有的正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例如在《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面幕蜿蜒起伏的长城上,不仅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使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的重要战役,也镌刻着国民党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历次战役的英勇战斗和不朽功勋。 
    舞蹈与合唱《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舞台刀光剑影、殊死拼杀中歌颂了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大刀砍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此时天幕上视频呈现的是台儿庄大战、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等震撼的正面战争场面。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另外,《胜利与和平》全面的历史观还表现在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国际道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的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永远不会忘记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胜利与和平》晚会中的男声合唱与情景表演《并肩战斗》,就再现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以及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艰难跋涉入缅作战,与盟军并肩战斗、互相支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说,《胜利与和平》也是一曲缅怀国际主义战士的深情颂歌。 
    更重要的是,《胜利与和平》以历史为镜鉴,表达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的国际环境是那样真切,纪念抗战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热爱和平、保卫和平。《胜利与和平》就表达了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 
    晚会共分3个篇章,而整个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就是这台晚会的宗旨呈现。童声合唱《天耀中华》展现了壮丽的祖国、锦绣的河山、美好的家园。洁白纱裙的青春少女,发出赞美诗般的歌唱:“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天耀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晚会的主创者精巧构思,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引出合唱及情境表演《光荣与梦想》,这是一种史学力量的镜鉴:抗联战士洒过热血的大地上,麦浪滚滚,高速铁路呼啸疾驶;将士们牺牲的山冈上鲜花烂漫,“神舟号”飞船翱翔天际……道路自信、民族自豪,观众胜利喜悦以及对和平珍视之情油然而生。中国人民从70年前的胜利走来,必将走向新的胜利,而和平,就是走向新的胜利的可贵因素,这是历经磨难的中国人宝贵的历史智慧。领唱与合唱《和平——命运共同体》就表达了这份美好期盼,而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图铺展,奏响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交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共有30余家单位3600余名演员参演,可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是近年来我国大型文艺晚会的精品力作。《胜利与和平》晚会主创者精心编排、倾情演出,生动地表现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我们胜利了 
    王晓岭 
    9月3日晚灯光璀璨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与和平》晚会即将拉开帷幕。临开演半个小时,总导演陈维亚和主创人员坐在了第32排的调音调光台前,谈笑风生。观众席上不停地有人递来一份份节目单,让我们签名,佩戴勋章的老战士们也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这不像是惯常执导晚会那样,充满临战前的紧张气氛,倒像是作为一名观众来看演出,欣喜而从容。 
    这与我们尝试把握的晚会基调正相吻合。宏大的主题不一定端起架子来说教,高雅的艺术样式完全可以还原生活的真实形态,变我演你看为人人都有参与感。这是在向以往的惯性挑战,考验的是编导者突破自我的创新能力。 
    春节过后领受任务的时候我们得知,抗战胜利日当晚上演的这台文艺晚会,将和白天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大阅兵一样,是一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我们将首次面向世界各国元首和嘉宾展示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使命光荣而艰巨,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 
    主创人员即刻到位,导演组、文学组、音乐组、舞蹈组、舞美组、视频组宣布成立。我受命担任文学组组长,成员有朱海、刘星、宋小明、王树增、刘麟、赵大鸣,个个都是当今策划高手。我们的任务是,协同各组一个半月拿出策划方案,再用一个月完成文学台本。 
    主题已明确,即中央确定的纪念抗战活动十六字方针。关键是篇章结构布局。当然,这时我们还没有料到呈现给观众的将是一台戏剧化史诗巨制。 
    万事开头难。路一步一步走。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抗战史料,翻阅着厚厚的抗日歌曲集。抗战时期诞生的歌曲浩如烟海,音乐组关峡、印青和孟卫东提出以最有代表性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作为结构的双主题,这一刻大家的心情格外兴奋激动,我们找到了晚会的音乐灵魂。 
    抗战长达14年,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和节点都有经典歌曲产生,这就为晚会奠定了时空发展的线索脉络。根据这个理念,我们设计了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篇章内容为横断面的晚会布局。 
    策划方案接近完成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中宣部和文化部决定派部分主创人员赴俄罗斯观摩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和庆典晚会。5月9日晚,我们坐在红场观礼台上观看了《通向胜利之路》。这台晚会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不仅是1.3万人的盛大阵容,也不仅是把二战时期的火车车厢、炮车、坦克搬上舞台,更是晚会的表演状态和音乐串接方式,全台音乐无缝连接、震撼人心。 
    从俄罗斯归来,我们重新审视了策划方案,决心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酣畅淋漓地展现给全世界。 
    理想中的制高点终于耸立而起,我们将晚会命名为《胜利与和平》。长达14年的抗战是为赢得胜利与和平而战,7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为捍卫胜利与和平的成果而坚定不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于是,我们确定为晚会新创作三首歌曲。开场《胜利之歌》,描写在胜利的日子里,一名老兵走向英雄雕像。胜利广场上,英雄团队旗帜飞扬,人们欢聚一堂,尽情抒发中华民族百年来第一次全面洗雪外侮的自豪和荣光。 
    压轴《和平——命运共同体》,铺开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景汇成陆地和大海的交响,表达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开创和平未来。 
    启承环节《红纱巾》,这首歌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日本投降的前两天,一名中国小姑娘只身走进敌地堡劝降,惨遭杀害。通过这个细节,深化了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思想主题。 
    这三首原创歌曲把准了晚会的关键节点,以此包容住精选的18首抗战经典歌曲。晚会的3个篇章也就此定型:第一篇章:《浴血中华》,第二篇章:《正义力量》,第三篇章:《和平梦想》。 
    晚会大框架确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细化流程:一是必须克服晚会的篇章断裂感,二是必须打破歌伴舞、舞伴歌的陈旧形态。 
    为此,我们进一步在3个篇章中设计了6个板块,分别是《民族吼声》、《抗日先锋》、《中流砥柱》、《同仇敌忾》、《红纱巾》、《开创未来》。每一个板块内容相对集中,板块之间自然过渡,使整台晚会气脉贯通、一气呵成。 
    为实现以上构想,我们在音乐上采用了不间断的连接方式。过渡段落的舞台迁换全部在音乐中完成,以音乐的动机发展引出歌曲的演唱表演。 
    这样的音乐布局,奠定了晚会的戏剧化表演形态。这是我们最终追寻的晚会大格局。 
    事实证明,晚会中出现的许多亮点,正是强调戏剧化的成果。比如《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以潇洒的骑兵舞引出一位新入伍的小战士在战斗中成长的过程。更巧妙的是,小战士打出的人生第一枪,又自然引爆了下一段落《铁血雄师》。《铁血雄师》是全场的重中之重,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发动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舞蹈表演,舞蹈队和武术团密切配合,场景气势如虹。 
    晚会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表现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入缅作战,配合盟军击溃日寇。远征队员和辎重车辆在《旗正飘飘》歌声中艰难跋涉,不断穿过层层热带雨林。这时《神圣的战争》音乐插入,视频出现了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的画面,展示了我们作为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这台晚会是调动包括视频和字幕解说在内的全景式立体化演出。视频设计强调史料丰富,与舞台表演浑然天成。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新闻即时性。在《强军战歌》一节中,视频播放白天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精彩镜头,当习主席挥手检阅三军的画面出现,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晚会90分钟的演出,就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气势中不断推进。人们称赞这是一台堪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晚会。我们说,这是在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下勇攀艺术高峰的一次艺术实践,是人心所向,正义必胜! 
    最后一个方阵名叫“文艺” 
    赵 忱 
    一壶装满正义的陈酿 
    2015,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年份,这个年份酿成的酒,是装满正义与光明的佳酿。 
    回望1945,远吗,不远。所有的疼痛都记得,所有的快意都记得,所有的都记得,纳粹与日寇,最终被写在了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真是太好了。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记得的是什么?在所有的抗争中,中国人民付出的牺牲是最大的牺牲,是3500多万条生命,年幼的青春的少壮的,被刺刀挑起,被战火湮灭,多少爱,多少恨,多少血,多少泪,家的,国的,家国的,永生不忘,永世不忘。所以,有9月3日蓝天红日下的长安街大阅兵,有日月同辉时分人民大会堂的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写出这行字多么容易,办好这台晚会实在很难,大家都懂。我看的是彩排,置身人民大会堂,如同穿梭在时空隧道,如同驰骋在从东北到云南的辽阔大地,我看见旗帜,看见人群,看见胸膛,看见勇气;我听见历史,听见歌声,听见耳语,听见心声……晚会不断向前推进,三个词不断地从心底升起——饱满、丰满、圆满。是的,我以为作为一台晚会,《胜利与和平》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最后,我走到人民大会堂后区与正在交代次日工作的总导演陈维亚握手言欢,在回家的路上往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在“此刻的心情”那里写下了这样几个字:9·3,文艺主战场。这几个字出现在我眼前,就像白云飘浮在蓝天上。9月3日,作为一名电视观众,再看《胜利与和平》的直播。毫无疑问,所有的直播都会自然消减现场的魅力。可是,端坐在沙发上,端详着荧屏,思绪仍然不停地翻飞——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个名叫赵书香的中共地下党员,想起了他的诗,我觉得非常抱歉,为什么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直到今天,当《胜利与和平》宏阔地呈现在面前我才想起那首《谁家玉笛暗飞声》,请原谅我必须在此刻把它摘录于此:威武伟壮的雄狮,为什么落得个柴骨瘦影?尾巴被人斩断,身上又是伤痕,山鸣谷应的精神哪里去了?甘受强徒们的欺弄……整个的岛屿快被鲸吞了,附着万物却何处偷生……天昏地暗,月愁草惊,傲霜的菊花正在流着热泪,园中的芙蓉也是珠泪盈盈,事急了!睡狮!醒还是不醒!?写下这首诗时的爷爷还是学生党员,这是他的一篇作文,几年之后,他死于国民党安庆监狱。他不知道,夺走他生命的国民党政府在多年消极的退让之后也开始了反抗,他不知道他所在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日后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在他死后10年,日本帝国主义被英勇的同胞赶出了中国。在他死后80年,他的孙女坐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波澜壮阔的《胜利与和平》。 
    我想告诉他老人家,尽管他没有机会活到年老:睡狮醒了,醒来的睡狮强大了,强大的东方之狮刚刚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实力并向世界许下承诺。这个醒狮温柔地款待了那些唤醒它的战士,身上佩戴了一个又一个勋章的老兵在2015年又得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金色勋章。其中一个还走上了《胜利与和平》的舞台,是的,《胜利与和平》是由一个“老兵”串联起来的。 
    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 
    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王卫国扮演了一个多么令人信服的老战士。这个老战士将晚会由别开生面的开场式自然带入第一篇章《浴血中华》。 
    据说《胜利与和平》调用了3000余人,对于一台文艺晚会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队伍。距离今天最近的另一场文艺战役是2009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那时候我在剧组宣传部负责宣传与文案,在整整一年时间里,《复兴之路》都是我们案头最重要的工作。往事历历在目,当我看见屹立在人民大会堂舞台前端那群纹丝不动的“英雄雕像”时,我知道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期待观众尽快找到自己的座位,期待晚会立即开始,我担心那些“雕塑”就要坚持不住了,正在我担心的时候,老战士来了。他走到他们身边,跟他们打招呼,拍打他们,抚摸他们,他说,每年胜利日这天我都要来看你们啊。他激活了他们,也激活了历史。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14年历史就此展开。尤其叫人热血沸腾的是,《胜利与和平》同时为观众打开了中国抗战文艺画卷,两种历史,在谓之“情境表演”的艺术样式中情景交融,绵延不绝。 
    军号嘹亮,黄河怒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东北抗联英雄群像鲜活地挺立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中央,赵尚志、杨靖宇、冷云、赵一曼……他们艰苦的生、英勇的拼、壮烈的死,把现场变成战场,他们的誓言,直抵观众的心田,观众的心田立即被敬仰之情填满。观众根本来不及了解在舞台上扮演那些英雄的演员是哪些演员,观众事后才知道他们是濮存昕、韩童生、魏积安、王洛勇、张凯丽…… 
    晚会的节奏恰是历史本身的节奏,历史随即来到了1937年的南京和北平。哪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会忘记这段历史——侵略者的铁蹄与魔爪,踏破了卢沟桥,撕碎了南京城,中国人遭受了最深重的灾难。这时候,远远地,在南京的城墙上出现一个人,那是舞者山翀扮演的母亲,不,那不是在扮演,那不是在舞蹈,那是羸弱的母亲顷刻间失去了原本可以成年的孩子时自然的形象,山翀的肢体山翀的面孔将因此被载入中国民族舞蹈的史册。环绕在母亲身边的白衣女子的群舞亦仿佛不是舞蹈,那是洁白的青春生命被残害前无望的挣扎、生动的写照,如果你不知道瘦弱的山翀哪里来的那么大力量,你不知道年轻的舞者们哪里来的那么逼真的体验,你就不知道文艺工作者被祖国召唤时会迸发出什么样的能量。 
    群情就这样被文艺的力量点燃,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工农兵学商群起而抗战。明媚的延安很快就来了,延安是一首颂歌,在《延安颂》的主题下,伟大的音乐家郑律成、冼星海被印青、杨笑阳、王宏伟们引领出来,《胜利与和平》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二篇章,《游击队歌》、《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大刀进行曲》、《并肩作战》、《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伟大的名字和着伟大的史实,接踵而至,滔滔不绝的黄河铺天盖地奔向人民大会堂著名的穹顶,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艰苦卓绝的远行,以排山倒海之势,以观众意想不到的艺术和科技的手段一一再现,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各种力量汇流成河,在湍急的河流中,雷佳清凉圆润的歌唱像薄荷叶浸泡在温凉的水中,娓娓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从而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不争事实。 
    没有饱满的激情,就不会发现丰满的历史;没有丰满的历史,就不会成就美好的结局。结局就是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出其不意地,开篇就飘来了《红纱巾》,这是军旅才子刘星多年的情结:抗战胜利了,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的老战士想起了一个戴着红纱巾深入敌巢劝降的少女的故事,当然,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故事。只有红纱巾在湛蓝的天空飘舞,像青春无悔的誓言,更像无声的叹息。胜利总是带有无边的遗憾!但是,无论如何,中华民族的好时光来了,《天耀中华》、《强军战歌》、《光荣与梦想》、《和平——命运共同体》,集合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下,灿烂夺目。如歌中所言:梦正在花开处着陆。至此,《胜利与和平》凸显了它的宗旨,完成了它的使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该怎样描述《胜利与和平》的艺术个性?那三个词再次回到了我的心头:饱满、丰满、圆满。饱满的是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的精神气象,斗志昂扬,热血澎湃,把这样的感情献给2015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无疑是恰当的。在他们饱满的精神气象里,饱含着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尊敬,这样的尊敬让他们走进历史,发现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多么伟大,中国的抗战艺术成果就有多么丰满,充分地学习和利用这笔财富,是《胜利与和平》成功的法宝。态度与方法都对了,自然就是阔步前进的快感与完成使命的圆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中国历史上一次特殊的大阅兵时刻,一台担负重要使命的文艺晚会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并且得到一致认可甚至交口称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像战士一样冲锋,像将军一样善战,把全部3000余人编成一个独特的方阵,无论是85岁的老艺术家,还是6岁的学生娃,大家都不是演员,都是中国抗战历史上一个人物,都是有文艺特长的战士,在2015年9月3日晚上,他们要打赢一场特殊的战斗,这场战斗的名字是《胜利与和平》。他们赢了没有?你听听观众的掌声就知道了,你看看观众的笑容就知道了。 
    (本版图片由林毅摄影)

 
胜利纪念日,文艺舞台的回响——《胜利与和平》晚会大家谈(一)
 
  时间:2015-09-22 编辑:马思伟  
 

多媒体情境合唱《怒吼吧!黄河!》

表演唱与舞蹈《抗日将士出征歌》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9月3日,胜利纪念日当晚,《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 
    晚会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凸显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突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追求昂扬向上、恢宏大气、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史诗性艺术效果,贯穿晚会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创新令观众印象深刻。 
    《胜利与和平》的创作演出具有启发意义。中国文化报邀请组织了相关领域的知名艺术家、评论家包括晚会主创人员,撰写了关于晚会的观感体会和评论,以飨读者。

 
    在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下勇攀艺术高峰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创演回顾 
    文化部副部长 董 伟
 


    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与和平”5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大幕拉开,风起云涌。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苦卓绝的历程,以艺术的形式一一重现,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歌声豪迈,礼赞伟大胜利;灯火辉煌,点亮和平之光。90分钟的演出充满激情、气势恢宏、高潮不断,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于2015年9月3日晚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6000名中外人士一起观看了演出。晚会通过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实时呈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 
    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俱佳的晚会精彩震撼,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圆满完成了文艺晚会的创作演出任务,以艺术的方式向全世界唱响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凯歌,抒写了中华民族共御外辱的壮丽史诗,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一台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晚会的创作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对文艺工作者今后开展艺术创作、勇攀艺术高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准确理解抗战精神,是晚会创作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长达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幅内容和内涵无比丰富的历史全景画卷。如何在一台90分钟的文艺晚会中理清脉络、浓缩历史、撷取精华、突出重点,把主题思想真正落实并呈现在舞台上?为此,文艺晚会主创团队及参演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讲话,重温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晚会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主创人员经过学习、采风、反复研讨,逐渐明确了创作思路,形成了共识——晚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宣传主持正义的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从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准确理解抗战精神的基础上,晚会确定以《胜利与和平》命名,这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道出了胜利与和平的关系——经过浴血奋战夺取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和平的新纪元,珍爱和捍卫和平也就是珍视和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主题思想的灵魂有了,如何填充血肉形成机体呢?主创团队发挥聪明才智,正确处理了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准确把握了晚会的政治导向和整体基调。这一创作过程充分表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抗战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领导小组以及文艺晚会领导小组的各项要求,突出主题抓住主线,唱响时代主旋律,是《胜利与和平》重大主题文艺晚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激情呈现抗战精神,是晚会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晚会由开场式《胜利》与《浴血中华》、《正义力量》、《和平梦想》3个篇章构成,全面展示了中国14年的抗战历程以及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人民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奋斗历程。晚会选取了抗战经典歌曲,把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合交响化和民族化的音乐、舞蹈、戏剧情境表演、诗朗诵、多媒体等艺术手段,再现了若干抗战重大事件,表现了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精神风貌。晚会突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史诗性艺术效果。 
    创新,是本台晚会的一大亮点,也是摆在创作团队面前的难点。如何呈现一台区别于以往,既符合中国人民审美习惯,又为各国嘉宾所接受的文艺晚会,主创团队殚精竭虑、反复研讨、边排边改,最终形成了演出方案,主要包括一条主线、八个方面的创新: 
    一条主线: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晚会始终——“九一八”抗战爆发民族危难之时、松花江上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之时、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夺取胜利之时、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之时……舞台上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和典型历史场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熟悉的旋律都会萦绕耳畔,响彻全场,既表现了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展示了和平时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此情此景,令人震撼。 
    内容创新。晚会由19个节目构成,选取了22首音乐作品。其中18首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抗战作品,根据节目艺术样式,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新的设计和编创。同时,根据主题需要,创作了表现欢庆胜利的开场歌曲《胜利之歌》,表现人类携手合作追求和平梦想的歌曲《和平——命运共同体》、《红纱巾》,表现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4个新作品。晚会以我为主,主要面向中国观众,同时为便于在场外国嘉宾欣赏,晚会字幕使用同盟国中、英、俄三种文字。 
    结构创新。以70年后的胜利纪念日为开篇,以展望未来的和平命运共同体压轴。钟声徐徐敲响,舞台上一位老战士缓缓走向70年前曾与他并肩战斗的抗战英雄群像,深情抚摸,深切怀念。继而,号角响起,旗帜飞扬,整个舞台化为胜利的广场。人们欢呼着从四面八方涌来,齐声高唱《胜利之歌》。昂扬向上的旋律,豪情万丈的歌声,向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儿女致敬,也拉开了整场晚会的序幕。第一篇章《浴血中华》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第二篇章《正义力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示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发出真诚的呼唤:愿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捍卫和平,为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3个篇章层层推进、融为一体,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主题的升华。 
    题材创新。舞蹈与情境表演《铁血雄师》综合运用舞蹈、武术、杂技等样式,通过近400人的演出,表现了百团大战中战士们攻城池、炸碉堡,所向披靡、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通过一段催人泪下的女子群舞和一对母子形象,表现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悲剧场景。 
    样式创新。晚会运用与情境相结合的戏剧化表演,打破以往文艺晚会歌伴舞、舞伴歌的常用套路,使朗诵、演唱、舞蹈、表演有机融为一体,重点塑造经典人物形象,体现了史诗性的艺术风格。 
    音乐创新。突破歌曲大联唱的方式,场次与场次、段落与段落之间采用音乐和歌曲交替进行的方式,实现无缝连接,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舞美创新。舞台以蜿蜒起伏的长城造型构成主背景,舞台中央一组真人雕像呈现出抗战英雄的生动形象,舞台两侧矗立的历史丰碑上镶嵌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舞台以阶梯式、可推拉移动的多种变化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战斗、生活场景。 
    视频技术创新。精选纪实和影视视频资料,与舞台表演密切配合,交相呼应,营造出典型的历史情景。特别是首次运用全息式投影技术,将人民大会堂天幕和环幕营造出黄河、太行山、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壮丽场景,不断烘托晚会高潮。 
    阵容创新。以国家级艺术院团优秀艺术家为演出主体,参演院团中既有中直院团,又有部队院团;既有国营院团,又有民营院团;既有解放军战士,又有大、中、小学学生。年龄最大的85岁,年龄最小的6岁,演职人数总计3000余人,构成了全民族欢庆胜利、讴歌世界和平的动人场景。 
    激情呈现抗战精神,是晚会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演出不仅得到了外国嘉宾的高度赞誉,而且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整台晚会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昂扬向上、气势恢宏、震撼人心,艺术地展现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次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史诗性的艺术精品,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的水平。 
    以抗战精神全情投入,是晚会顺利创排的保证 
    以抗战精神创演抗战晚会,是我们对晚会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工作态度的总要求,也是晚会顺利创排的基本保证。 
    2014年12月底接到中央下达的任务后,中宣部、文化部第一时间启动了文艺晚会的筹备工作,研究制定了文艺晚会工作方案。2015年2月,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知名艺术家构成的主创团队。3月初正式启动创排工作,晚会领导小组组织主创团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念活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领导的各项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创作,经反复论证、精益求精,策划方案前后共计30余稿,并于7月初根据演出方案,在北京的酷暑中开始进入排演的实施阶段。 
    在紧张热烈的创排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动员会,强调一定要牢记中央的重托,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纷纷表示,将珍惜这次难得的创作机遇,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出色完成创作演出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创排实践中,用优异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是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在酷暑时节,3000多人的演出队伍集中到北京10余个场地进行排练。全体演职人员、后勤保障等相关单位和人员不畏酷暑,全情投入,加班加点,刻苦排练,在工作生活上克服种种困难,在艺术上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地保证了创作排演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圆满完成了文艺晚会的演出任务,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人民创作、勇攀艺术高峰的良好精神面貌。 
    大气磅礴 史诗新篇 
    仲呈祥 张金尧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以诗乐舞的艺术形式,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诗新篇。这台晚会的成功上演,再一次昭示了习近平同志所揭示的“历史要前进,改革要深化,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 
    首先,《胜利与和平》以文学艺术力量,再现了慷慨悲歌的抗日战争史。文学艺术只有以历史为底本,才能富有真切的感人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这慷慨悲歌的抗战史,赋予了这台晚会深厚的历史底蕴。 
    整台晚会共分为3个篇章,从第一篇章《 浴血中华》之《民族吼声》“九一八”事变的再现,至第二篇章《正义力量》之《义勇军进行曲》“取得了百年来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的抗战胜利再现,一些重大的战争场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得以展现。《怒吼吧!黄河!》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是一曲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民族呐喊,在晚会中再一次激发了众志成城的爱国激情。舞蹈《铁血雄师》表现了在抗日战争的关键阶段,八路军发动了克敌制胜、扬威天下的百团大战,还再现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血战刘老庄等扬我国威的著名战斗。歌曲与情景表演《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延安颂》等,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树起抗日先锋的旗帜,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其次,《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展示了全面的抗战史观。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在外敌当前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往往能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地伸张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全面审视历史、还原历史,以兄弟般的手足情再现了包括国民党军队曾有的正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例如在《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面幕蜿蜒起伏的长城上,不仅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使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的重要战役,也镌刻着国民党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历次战役的英勇战斗和不朽功勋。 
    舞蹈与合唱《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舞台刀光剑影、殊死拼杀中歌颂了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大刀砍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此时天幕上视频呈现的是台儿庄大战、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等震撼的正面战争场面。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另外,《胜利与和平》全面的历史观还表现在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国际道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的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永远不会忘记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胜利与和平》晚会中的男声合唱与情景表演《并肩战斗》,就再现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以及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艰难跋涉入缅作战,与盟军并肩战斗、互相支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说,《胜利与和平》也是一曲缅怀国际主义战士的深情颂歌。 
    更重要的是,《胜利与和平》以历史为镜鉴,表达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的国际环境是那样真切,纪念抗战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热爱和平、保卫和平。《胜利与和平》就表达了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 
    晚会共分3个篇章,而整个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就是这台晚会的宗旨呈现。童声合唱《天耀中华》展现了壮丽的祖国、锦绣的河山、美好的家园。洁白纱裙的青春少女,发出赞美诗般的歌唱:“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天耀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晚会的主创者精巧构思,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引出合唱及情境表演《光荣与梦想》,这是一种史学力量的镜鉴:抗联战士洒过热血的大地上,麦浪滚滚,高速铁路呼啸疾驶;将士们牺牲的山冈上鲜花烂漫,“神舟号”飞船翱翔天际……道路自信、民族自豪,观众胜利喜悦以及对和平珍视之情油然而生。中国人民从70年前的胜利走来,必将走向新的胜利,而和平,就是走向新的胜利的可贵因素,这是历经磨难的中国人宝贵的历史智慧。领唱与合唱《和平——命运共同体》就表达了这份美好期盼,而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图铺展,奏响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交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共有30余家单位3600余名演员参演,可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是近年来我国大型文艺晚会的精品力作。《胜利与和平》晚会主创者精心编排、倾情演出,生动地表现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我们胜利了 
    王晓岭 
    9月3日晚灯光璀璨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与和平》晚会即将拉开帷幕。临开演半个小时,总导演陈维亚和主创人员坐在了第32排的调音调光台前,谈笑风生。观众席上不停地有人递来一份份节目单,让我们签名,佩戴勋章的老战士们也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这不像是惯常执导晚会那样,充满临战前的紧张气氛,倒像是作为一名观众来看演出,欣喜而从容。 
    这与我们尝试把握的晚会基调正相吻合。宏大的主题不一定端起架子来说教,高雅的艺术样式完全可以还原生活的真实形态,变我演你看为人人都有参与感。这是在向以往的惯性挑战,考验的是编导者突破自我的创新能力。 
    春节过后领受任务的时候我们得知,抗战胜利日当晚上演的这台文艺晚会,将和白天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大阅兵一样,是一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我们将首次面向世界各国元首和嘉宾展示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使命光荣而艰巨,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 
    主创人员即刻到位,导演组、文学组、音乐组、舞蹈组、舞美组、视频组宣布成立。我受命担任文学组组长,成员有朱海、刘星、宋小明、王树增、刘麟、赵大鸣,个个都是当今策划高手。我们的任务是,协同各组一个半月拿出策划方案,再用一个月完成文学台本。 
    主题已明确,即中央确定的纪念抗战活动十六字方针。关键是篇章结构布局。当然,这时我们还没有料到呈现给观众的将是一台戏剧化史诗巨制。 
    万事开头难。路一步一步走。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抗战史料,翻阅着厚厚的抗日歌曲集。抗战时期诞生的歌曲浩如烟海,音乐组关峡、印青和孟卫东提出以最有代表性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作为结构的双主题,这一刻大家的心情格外兴奋激动,我们找到了晚会的音乐灵魂。 
    抗战长达14年,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和节点都有经典歌曲产生,这就为晚会奠定了时空发展的线索脉络。根据这个理念,我们设计了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篇章内容为横断面的晚会布局。 
    策划方案接近完成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中宣部和文化部决定派部分主创人员赴俄罗斯观摩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和庆典晚会。5月9日晚,我们坐在红场观礼台上观看了《通向胜利之路》。这台晚会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不仅是1.3万人的盛大阵容,也不仅是把二战时期的火车车厢、炮车、坦克搬上舞台,更是晚会的表演状态和音乐串接方式,全台音乐无缝连接、震撼人心。 
    从俄罗斯归来,我们重新审视了策划方案,决心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酣畅淋漓地展现给全世界。 
    理想中的制高点终于耸立而起,我们将晚会命名为《胜利与和平》。长达14年的抗战是为赢得胜利与和平而战,7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为捍卫胜利与和平的成果而坚定不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于是,我们确定为晚会新创作三首歌曲。开场《胜利之歌》,描写在胜利的日子里,一名老兵走向英雄雕像。胜利广场上,英雄团队旗帜飞扬,人们欢聚一堂,尽情抒发中华民族百年来第一次全面洗雪外侮的自豪和荣光。 
    压轴《和平——命运共同体》,铺开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景汇成陆地和大海的交响,表达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开创和平未来。 
    启承环节《红纱巾》,这首歌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日本投降的前两天,一名中国小姑娘只身走进敌地堡劝降,惨遭杀害。通过这个细节,深化了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思想主题。 
    这三首原创歌曲把准了晚会的关键节点,以此包容住精选的18首抗战经典歌曲。晚会的3个篇章也就此定型:第一篇章:《浴血中华》,第二篇章:《正义力量》,第三篇章:《和平梦想》。 
    晚会大框架确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细化流程:一是必须克服晚会的篇章断裂感,二是必须打破歌伴舞、舞伴歌的陈旧形态。 
    为此,我们进一步在3个篇章中设计了6个板块,分别是《民族吼声》、《抗日先锋》、《中流砥柱》、《同仇敌忾》、《红纱巾》、《开创未来》。每一个板块内容相对集中,板块之间自然过渡,使整台晚会气脉贯通、一气呵成。 
    为实现以上构想,我们在音乐上采用了不间断的连接方式。过渡段落的舞台迁换全部在音乐中完成,以音乐的动机发展引出歌曲的演唱表演。 
    这样的音乐布局,奠定了晚会的戏剧化表演形态。这是我们最终追寻的晚会大格局。 
    事实证明,晚会中出现的许多亮点,正是强调戏剧化的成果。比如《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以潇洒的骑兵舞引出一位新入伍的小战士在战斗中成长的过程。更巧妙的是,小战士打出的人生第一枪,又自然引爆了下一段落《铁血雄师》。《铁血雄师》是全场的重中之重,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发动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舞蹈表演,舞蹈队和武术团密切配合,场景气势如虹。 
    晚会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表现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入缅作战,配合盟军击溃日寇。远征队员和辎重车辆在《旗正飘飘》歌声中艰难跋涉,不断穿过层层热带雨林。这时《神圣的战争》音乐插入,视频出现了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的画面,展示了我们作为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这台晚会是调动包括视频和字幕解说在内的全景式立体化演出。视频设计强调史料丰富,与舞台表演浑然天成。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新闻即时性。在《强军战歌》一节中,视频播放白天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精彩镜头,当习主席挥手检阅三军的画面出现,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晚会90分钟的演出,就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气势中不断推进。人们称赞这是一台堪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晚会。我们说,这是在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下勇攀艺术高峰的一次艺术实践,是人心所向,正义必胜! 
    最后一个方阵名叫“文艺” 
    赵 忱 
    一壶装满正义的陈酿 
    2015,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年份,这个年份酿成的酒,是装满正义与光明的佳酿。 
    回望1945,远吗,不远。所有的疼痛都记得,所有的快意都记得,所有的都记得,纳粹与日寇,最终被写在了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真是太好了。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记得的是什么?在所有的抗争中,中国人民付出的牺牲是最大的牺牲,是3500多万条生命,年幼的青春的少壮的,被刺刀挑起,被战火湮灭,多少爱,多少恨,多少血,多少泪,家的,国的,家国的,永生不忘,永世不忘。所以,有9月3日蓝天红日下的长安街大阅兵,有日月同辉时分人民大会堂的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写出这行字多么容易,办好这台晚会实在很难,大家都懂。我看的是彩排,置身人民大会堂,如同穿梭在时空隧道,如同驰骋在从东北到云南的辽阔大地,我看见旗帜,看见人群,看见胸膛,看见勇气;我听见历史,听见歌声,听见耳语,听见心声……晚会不断向前推进,三个词不断地从心底升起——饱满、丰满、圆满。是的,我以为作为一台晚会,《胜利与和平》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最后,我走到人民大会堂后区与正在交代次日工作的总导演陈维亚握手言欢,在回家的路上往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在“此刻的心情”那里写下了这样几个字:9·3,文艺主战场。这几个字出现在我眼前,就像白云飘浮在蓝天上。9月3日,作为一名电视观众,再看《胜利与和平》的直播。毫无疑问,所有的直播都会自然消减现场的魅力。可是,端坐在沙发上,端详着荧屏,思绪仍然不停地翻飞——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个名叫赵书香的中共地下党员,想起了他的诗,我觉得非常抱歉,为什么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直到今天,当《胜利与和平》宏阔地呈现在面前我才想起那首《谁家玉笛暗飞声》,请原谅我必须在此刻把它摘录于此:威武伟壮的雄狮,为什么落得个柴骨瘦影?尾巴被人斩断,身上又是伤痕,山鸣谷应的精神哪里去了?甘受强徒们的欺弄……整个的岛屿快被鲸吞了,附着万物却何处偷生……天昏地暗,月愁草惊,傲霜的菊花正在流着热泪,园中的芙蓉也是珠泪盈盈,事急了!睡狮!醒还是不醒!?写下这首诗时的爷爷还是学生党员,这是他的一篇作文,几年之后,他死于国民党安庆监狱。他不知道,夺走他生命的国民党政府在多年消极的退让之后也开始了反抗,他不知道他所在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日后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在他死后10年,日本帝国主义被英勇的同胞赶出了中国。在他死后80年,他的孙女坐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波澜壮阔的《胜利与和平》。 
    我想告诉他老人家,尽管他没有机会活到年老:睡狮醒了,醒来的睡狮强大了,强大的东方之狮刚刚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实力并向世界许下承诺。这个醒狮温柔地款待了那些唤醒它的战士,身上佩戴了一个又一个勋章的老兵在2015年又得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金色勋章。其中一个还走上了《胜利与和平》的舞台,是的,《胜利与和平》是由一个“老兵”串联起来的。 
    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 
    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王卫国扮演了一个多么令人信服的老战士。这个老战士将晚会由别开生面的开场式自然带入第一篇章《浴血中华》。 
    据说《胜利与和平》调用了3000余人,对于一台文艺晚会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队伍。距离今天最近的另一场文艺战役是2009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那时候我在剧组宣传部负责宣传与文案,在整整一年时间里,《复兴之路》都是我们案头最重要的工作。往事历历在目,当我看见屹立在人民大会堂舞台前端那群纹丝不动的“英雄雕像”时,我知道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期待观众尽快找到自己的座位,期待晚会立即开始,我担心那些“雕塑”就要坚持不住了,正在我担心的时候,老战士来了。他走到他们身边,跟他们打招呼,拍打他们,抚摸他们,他说,每年胜利日这天我都要来看你们啊。他激活了他们,也激活了历史。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14年历史就此展开。尤其叫人热血沸腾的是,《胜利与和平》同时为观众打开了中国抗战文艺画卷,两种历史,在谓之“情境表演”的艺术样式中情景交融,绵延不绝。 
    军号嘹亮,黄河怒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东北抗联英雄群像鲜活地挺立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中央,赵尚志、杨靖宇、冷云、赵一曼……他们艰苦的生、英勇的拼、壮烈的死,把现场变成战场,他们的誓言,直抵观众的心田,观众的心田立即被敬仰之情填满。观众根本来不及了解在舞台上扮演那些英雄的演员是哪些演员,观众事后才知道他们是濮存昕、韩童生、魏积安、王洛勇、张凯丽…… 
    晚会的节奏恰是历史本身的节奏,历史随即来到了1937年的南京和北平。哪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会忘记这段历史——侵略者的铁蹄与魔爪,踏破了卢沟桥,撕碎了南京城,中国人遭受了最深重的灾难。这时候,远远地,在南京的城墙上出现一个人,那是舞者山翀扮演的母亲,不,那不是在扮演,那不是在舞蹈,那是羸弱的母亲顷刻间失去了原本可以成年的孩子时自然的形象,山翀的肢体山翀的面孔将因此被载入中国民族舞蹈的史册。环绕在母亲身边的白衣女子的群舞亦仿佛不是舞蹈,那是洁白的青春生命被残害前无望的挣扎、生动的写照,如果你不知道瘦弱的山翀哪里来的那么大力量,你不知道年轻的舞者们哪里来的那么逼真的体验,你就不知道文艺工作者被祖国召唤时会迸发出什么样的能量。 
    群情就这样被文艺的力量点燃,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工农兵学商群起而抗战。明媚的延安很快就来了,延安是一首颂歌,在《延安颂》的主题下,伟大的音乐家郑律成、冼星海被印青、杨笑阳、王宏伟们引领出来,《胜利与和平》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二篇章,《游击队歌》、《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大刀进行曲》、《并肩作战》、《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伟大的名字和着伟大的史实,接踵而至,滔滔不绝的黄河铺天盖地奔向人民大会堂著名的穹顶,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艰苦卓绝的远行,以排山倒海之势,以观众意想不到的艺术和科技的手段一一再现,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各种力量汇流成河,在湍急的河流中,雷佳清凉圆润的歌唱像薄荷叶浸泡在温凉的水中,娓娓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从而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不争事实。 
    没有饱满的激情,就不会发现丰满的历史;没有丰满的历史,就不会成就美好的结局。结局就是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出其不意地,开篇就飘来了《红纱巾》,这是军旅才子刘星多年的情结:抗战胜利了,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的老战士想起了一个戴着红纱巾深入敌巢劝降的少女的故事,当然,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故事。只有红纱巾在湛蓝的天空飘舞,像青春无悔的誓言,更像无声的叹息。胜利总是带有无边的遗憾!但是,无论如何,中华民族的好时光来了,《天耀中华》、《强军战歌》、《光荣与梦想》、《和平——命运共同体》,集合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下,灿烂夺目。如歌中所言:梦正在花开处着陆。至此,《胜利与和平》凸显了它的宗旨,完成了它的使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该怎样描述《胜利与和平》的艺术个性?那三个词再次回到了我的心头:饱满、丰满、圆满。饱满的是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的精神气象,斗志昂扬,热血澎湃,把这样的感情献给2015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无疑是恰当的。在他们饱满的精神气象里,饱含着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尊敬,这样的尊敬让他们走进历史,发现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多么伟大,中国的抗战艺术成果就有多么丰满,充分地学习和利用这笔财富,是《胜利与和平》成功的法宝。态度与方法都对了,自然就是阔步前进的快感与完成使命的圆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中国历史上一次特殊的大阅兵时刻,一台担负重要使命的文艺晚会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并且得到一致认可甚至交口称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像战士一样冲锋,像将军一样善战,把全部3000余人编成一个独特的方阵,无论是85岁的老艺术家,还是6岁的学生娃,大家都不是演员,都是中国抗战历史上一个人物,都是有文艺特长的战士,在2015年9月3日晚上,他们要打赢一场特殊的战斗,这场战斗的名字是《胜利与和平》。他们赢了没有?你听听观众的掌声就知道了,你看看观众的笑容就知道了。 
    (本版图片由林毅摄影)

 
胜利纪念日,文艺舞台的回响——《胜利与和平》晚会大家谈(一)
 
  时间:2015-09-22 编辑:马思伟  
 

多媒体情境合唱《怒吼吧!黄河!》

表演唱与舞蹈《抗日将士出征歌》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9月3日,胜利纪念日当晚,《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 
    晚会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凸显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突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追求昂扬向上、恢宏大气、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史诗性艺术效果,贯穿晚会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创新令观众印象深刻。 
    《胜利与和平》的创作演出具有启发意义。中国文化报邀请组织了相关领域的知名艺术家、评论家包括晚会主创人员,撰写了关于晚会的观感体会和评论,以飨读者。

 
    在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下勇攀艺术高峰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创演回顾 
    文化部副部长 董 伟
 


    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与和平”5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大幕拉开,风起云涌。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苦卓绝的历程,以艺术的形式一一重现,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歌声豪迈,礼赞伟大胜利;灯火辉煌,点亮和平之光。90分钟的演出充满激情、气势恢宏、高潮不断,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于2015年9月3日晚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6000名中外人士一起观看了演出。晚会通过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实时呈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 
    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俱佳的晚会精彩震撼,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圆满完成了文艺晚会的创作演出任务,以艺术的方式向全世界唱响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凯歌,抒写了中华民族共御外辱的壮丽史诗,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一台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晚会的创作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对文艺工作者今后开展艺术创作、勇攀艺术高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准确理解抗战精神,是晚会创作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长达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幅内容和内涵无比丰富的历史全景画卷。如何在一台90分钟的文艺晚会中理清脉络、浓缩历史、撷取精华、突出重点,把主题思想真正落实并呈现在舞台上?为此,文艺晚会主创团队及参演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讲话,重温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晚会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主创人员经过学习、采风、反复研讨,逐渐明确了创作思路,形成了共识——晚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宣传主持正义的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从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准确理解抗战精神的基础上,晚会确定以《胜利与和平》命名,这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道出了胜利与和平的关系——经过浴血奋战夺取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和平的新纪元,珍爱和捍卫和平也就是珍视和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主题思想的灵魂有了,如何填充血肉形成机体呢?主创团队发挥聪明才智,正确处理了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准确把握了晚会的政治导向和整体基调。这一创作过程充分表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抗战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领导小组以及文艺晚会领导小组的各项要求,突出主题抓住主线,唱响时代主旋律,是《胜利与和平》重大主题文艺晚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激情呈现抗战精神,是晚会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晚会由开场式《胜利》与《浴血中华》、《正义力量》、《和平梦想》3个篇章构成,全面展示了中国14年的抗战历程以及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人民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奋斗历程。晚会选取了抗战经典歌曲,把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合交响化和民族化的音乐、舞蹈、戏剧情境表演、诗朗诵、多媒体等艺术手段,再现了若干抗战重大事件,表现了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精神风貌。晚会突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史诗性艺术效果。 
    创新,是本台晚会的一大亮点,也是摆在创作团队面前的难点。如何呈现一台区别于以往,既符合中国人民审美习惯,又为各国嘉宾所接受的文艺晚会,主创团队殚精竭虑、反复研讨、边排边改,最终形成了演出方案,主要包括一条主线、八个方面的创新: 
    一条主线: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晚会始终——“九一八”抗战爆发民族危难之时、松花江上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之时、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夺取胜利之时、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之时……舞台上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和典型历史场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熟悉的旋律都会萦绕耳畔,响彻全场,既表现了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展示了和平时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此情此景,令人震撼。 
    内容创新。晚会由19个节目构成,选取了22首音乐作品。其中18首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抗战作品,根据节目艺术样式,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新的设计和编创。同时,根据主题需要,创作了表现欢庆胜利的开场歌曲《胜利之歌》,表现人类携手合作追求和平梦想的歌曲《和平——命运共同体》、《红纱巾》,表现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4个新作品。晚会以我为主,主要面向中国观众,同时为便于在场外国嘉宾欣赏,晚会字幕使用同盟国中、英、俄三种文字。 
    结构创新。以70年后的胜利纪念日为开篇,以展望未来的和平命运共同体压轴。钟声徐徐敲响,舞台上一位老战士缓缓走向70年前曾与他并肩战斗的抗战英雄群像,深情抚摸,深切怀念。继而,号角响起,旗帜飞扬,整个舞台化为胜利的广场。人们欢呼着从四面八方涌来,齐声高唱《胜利之歌》。昂扬向上的旋律,豪情万丈的歌声,向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儿女致敬,也拉开了整场晚会的序幕。第一篇章《浴血中华》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第二篇章《正义力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示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发出真诚的呼唤:愿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捍卫和平,为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3个篇章层层推进、融为一体,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主题的升华。 
    题材创新。舞蹈与情境表演《铁血雄师》综合运用舞蹈、武术、杂技等样式,通过近400人的演出,表现了百团大战中战士们攻城池、炸碉堡,所向披靡、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通过一段催人泪下的女子群舞和一对母子形象,表现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悲剧场景。 
    样式创新。晚会运用与情境相结合的戏剧化表演,打破以往文艺晚会歌伴舞、舞伴歌的常用套路,使朗诵、演唱、舞蹈、表演有机融为一体,重点塑造经典人物形象,体现了史诗性的艺术风格。 
    音乐创新。突破歌曲大联唱的方式,场次与场次、段落与段落之间采用音乐和歌曲交替进行的方式,实现无缝连接,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舞美创新。舞台以蜿蜒起伏的长城造型构成主背景,舞台中央一组真人雕像呈现出抗战英雄的生动形象,舞台两侧矗立的历史丰碑上镶嵌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舞台以阶梯式、可推拉移动的多种变化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战斗、生活场景。 
    视频技术创新。精选纪实和影视视频资料,与舞台表演密切配合,交相呼应,营造出典型的历史情景。特别是首次运用全息式投影技术,将人民大会堂天幕和环幕营造出黄河、太行山、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壮丽场景,不断烘托晚会高潮。 
    阵容创新。以国家级艺术院团优秀艺术家为演出主体,参演院团中既有中直院团,又有部队院团;既有国营院团,又有民营院团;既有解放军战士,又有大、中、小学学生。年龄最大的85岁,年龄最小的6岁,演职人数总计3000余人,构成了全民族欢庆胜利、讴歌世界和平的动人场景。 
    激情呈现抗战精神,是晚会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演出不仅得到了外国嘉宾的高度赞誉,而且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整台晚会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昂扬向上、气势恢宏、震撼人心,艺术地展现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次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史诗性的艺术精品,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的水平。 
    以抗战精神全情投入,是晚会顺利创排的保证 
    以抗战精神创演抗战晚会,是我们对晚会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工作态度的总要求,也是晚会顺利创排的基本保证。 
    2014年12月底接到中央下达的任务后,中宣部、文化部第一时间启动了文艺晚会的筹备工作,研究制定了文艺晚会工作方案。2015年2月,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知名艺术家构成的主创团队。3月初正式启动创排工作,晚会领导小组组织主创团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念活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领导的各项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创作,经反复论证、精益求精,策划方案前后共计30余稿,并于7月初根据演出方案,在北京的酷暑中开始进入排演的实施阶段。 
    在紧张热烈的创排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动员会,强调一定要牢记中央的重托,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纷纷表示,将珍惜这次难得的创作机遇,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出色完成创作演出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创排实践中,用优异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是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在酷暑时节,3000多人的演出队伍集中到北京10余个场地进行排练。全体演职人员、后勤保障等相关单位和人员不畏酷暑,全情投入,加班加点,刻苦排练,在工作生活上克服种种困难,在艺术上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地保证了创作排演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圆满完成了文艺晚会的演出任务,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人民创作、勇攀艺术高峰的良好精神面貌。 
    大气磅礴 史诗新篇 
    仲呈祥 张金尧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以诗乐舞的艺术形式,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诗新篇。这台晚会的成功上演,再一次昭示了习近平同志所揭示的“历史要前进,改革要深化,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 
    首先,《胜利与和平》以文学艺术力量,再现了慷慨悲歌的抗日战争史。文学艺术只有以历史为底本,才能富有真切的感人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这慷慨悲歌的抗战史,赋予了这台晚会深厚的历史底蕴。 
    整台晚会共分为3个篇章,从第一篇章《 浴血中华》之《民族吼声》“九一八”事变的再现,至第二篇章《正义力量》之《义勇军进行曲》“取得了百年来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的抗战胜利再现,一些重大的战争场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得以展现。《怒吼吧!黄河!》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是一曲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民族呐喊,在晚会中再一次激发了众志成城的爱国激情。舞蹈《铁血雄师》表现了在抗日战争的关键阶段,八路军发动了克敌制胜、扬威天下的百团大战,还再现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血战刘老庄等扬我国威的著名战斗。歌曲与情景表演《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延安颂》等,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树起抗日先锋的旗帜,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其次,《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展示了全面的抗战史观。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在外敌当前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往往能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地伸张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全面审视历史、还原历史,以兄弟般的手足情再现了包括国民党军队曾有的正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例如在《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面幕蜿蜒起伏的长城上,不仅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使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的重要战役,也镌刻着国民党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历次战役的英勇战斗和不朽功勋。 
    舞蹈与合唱《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舞台刀光剑影、殊死拼杀中歌颂了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大刀砍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此时天幕上视频呈现的是台儿庄大战、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等震撼的正面战争场面。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另外,《胜利与和平》全面的历史观还表现在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国际道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的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永远不会忘记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胜利与和平》晚会中的男声合唱与情景表演《并肩战斗》,就再现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以及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艰难跋涉入缅作战,与盟军并肩战斗、互相支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说,《胜利与和平》也是一曲缅怀国际主义战士的深情颂歌。 
    更重要的是,《胜利与和平》以历史为镜鉴,表达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的国际环境是那样真切,纪念抗战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热爱和平、保卫和平。《胜利与和平》就表达了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 
    晚会共分3个篇章,而整个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就是这台晚会的宗旨呈现。童声合唱《天耀中华》展现了壮丽的祖国、锦绣的河山、美好的家园。洁白纱裙的青春少女,发出赞美诗般的歌唱:“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天耀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晚会的主创者精巧构思,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引出合唱及情境表演《光荣与梦想》,这是一种史学力量的镜鉴:抗联战士洒过热血的大地上,麦浪滚滚,高速铁路呼啸疾驶;将士们牺牲的山冈上鲜花烂漫,“神舟号”飞船翱翔天际……道路自信、民族自豪,观众胜利喜悦以及对和平珍视之情油然而生。中国人民从70年前的胜利走来,必将走向新的胜利,而和平,就是走向新的胜利的可贵因素,这是历经磨难的中国人宝贵的历史智慧。领唱与合唱《和平——命运共同体》就表达了这份美好期盼,而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图铺展,奏响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交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共有30余家单位3600余名演员参演,可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是近年来我国大型文艺晚会的精品力作。《胜利与和平》晚会主创者精心编排、倾情演出,生动地表现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我们胜利了 
    王晓岭 
    9月3日晚灯光璀璨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与和平》晚会即将拉开帷幕。临开演半个小时,总导演陈维亚和主创人员坐在了第32排的调音调光台前,谈笑风生。观众席上不停地有人递来一份份节目单,让我们签名,佩戴勋章的老战士们也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这不像是惯常执导晚会那样,充满临战前的紧张气氛,倒像是作为一名观众来看演出,欣喜而从容。 
    这与我们尝试把握的晚会基调正相吻合。宏大的主题不一定端起架子来说教,高雅的艺术样式完全可以还原生活的真实形态,变我演你看为人人都有参与感。这是在向以往的惯性挑战,考验的是编导者突破自我的创新能力。 
    春节过后领受任务的时候我们得知,抗战胜利日当晚上演的这台文艺晚会,将和白天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大阅兵一样,是一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我们将首次面向世界各国元首和嘉宾展示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使命光荣而艰巨,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 
    主创人员即刻到位,导演组、文学组、音乐组、舞蹈组、舞美组、视频组宣布成立。我受命担任文学组组长,成员有朱海、刘星、宋小明、王树增、刘麟、赵大鸣,个个都是当今策划高手。我们的任务是,协同各组一个半月拿出策划方案,再用一个月完成文学台本。 
    主题已明确,即中央确定的纪念抗战活动十六字方针。关键是篇章结构布局。当然,这时我们还没有料到呈现给观众的将是一台戏剧化史诗巨制。 
    万事开头难。路一步一步走。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抗战史料,翻阅着厚厚的抗日歌曲集。抗战时期诞生的歌曲浩如烟海,音乐组关峡、印青和孟卫东提出以最有代表性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作为结构的双主题,这一刻大家的心情格外兴奋激动,我们找到了晚会的音乐灵魂。 
    抗战长达14年,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和节点都有经典歌曲产生,这就为晚会奠定了时空发展的线索脉络。根据这个理念,我们设计了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篇章内容为横断面的晚会布局。 
    策划方案接近完成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中宣部和文化部决定派部分主创人员赴俄罗斯观摩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和庆典晚会。5月9日晚,我们坐在红场观礼台上观看了《通向胜利之路》。这台晚会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不仅是1.3万人的盛大阵容,也不仅是把二战时期的火车车厢、炮车、坦克搬上舞台,更是晚会的表演状态和音乐串接方式,全台音乐无缝连接、震撼人心。 
    从俄罗斯归来,我们重新审视了策划方案,决心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酣畅淋漓地展现给全世界。 
    理想中的制高点终于耸立而起,我们将晚会命名为《胜利与和平》。长达14年的抗战是为赢得胜利与和平而战,7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为捍卫胜利与和平的成果而坚定不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于是,我们确定为晚会新创作三首歌曲。开场《胜利之歌》,描写在胜利的日子里,一名老兵走向英雄雕像。胜利广场上,英雄团队旗帜飞扬,人们欢聚一堂,尽情抒发中华民族百年来第一次全面洗雪外侮的自豪和荣光。 
    压轴《和平——命运共同体》,铺开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景汇成陆地和大海的交响,表达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开创和平未来。 
    启承环节《红纱巾》,这首歌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日本投降的前两天,一名中国小姑娘只身走进敌地堡劝降,惨遭杀害。通过这个细节,深化了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思想主题。 
    这三首原创歌曲把准了晚会的关键节点,以此包容住精选的18首抗战经典歌曲。晚会的3个篇章也就此定型:第一篇章:《浴血中华》,第二篇章:《正义力量》,第三篇章:《和平梦想》。 
    晚会大框架确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细化流程:一是必须克服晚会的篇章断裂感,二是必须打破歌伴舞、舞伴歌的陈旧形态。 
    为此,我们进一步在3个篇章中设计了6个板块,分别是《民族吼声》、《抗日先锋》、《中流砥柱》、《同仇敌忾》、《红纱巾》、《开创未来》。每一个板块内容相对集中,板块之间自然过渡,使整台晚会气脉贯通、一气呵成。 
    为实现以上构想,我们在音乐上采用了不间断的连接方式。过渡段落的舞台迁换全部在音乐中完成,以音乐的动机发展引出歌曲的演唱表演。 
    这样的音乐布局,奠定了晚会的戏剧化表演形态。这是我们最终追寻的晚会大格局。 
    事实证明,晚会中出现的许多亮点,正是强调戏剧化的成果。比如《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以潇洒的骑兵舞引出一位新入伍的小战士在战斗中成长的过程。更巧妙的是,小战士打出的人生第一枪,又自然引爆了下一段落《铁血雄师》。《铁血雄师》是全场的重中之重,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发动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舞蹈表演,舞蹈队和武术团密切配合,场景气势如虹。 
    晚会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表现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入缅作战,配合盟军击溃日寇。远征队员和辎重车辆在《旗正飘飘》歌声中艰难跋涉,不断穿过层层热带雨林。这时《神圣的战争》音乐插入,视频出现了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的画面,展示了我们作为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这台晚会是调动包括视频和字幕解说在内的全景式立体化演出。视频设计强调史料丰富,与舞台表演浑然天成。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新闻即时性。在《强军战歌》一节中,视频播放白天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精彩镜头,当习主席挥手检阅三军的画面出现,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晚会90分钟的演出,就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气势中不断推进。人们称赞这是一台堪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晚会。我们说,这是在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下勇攀艺术高峰的一次艺术实践,是人心所向,正义必胜! 
    最后一个方阵名叫“文艺” 
    赵 忱 
    一壶装满正义的陈酿 
    2015,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年份,这个年份酿成的酒,是装满正义与光明的佳酿。 
    回望1945,远吗,不远。所有的疼痛都记得,所有的快意都记得,所有的都记得,纳粹与日寇,最终被写在了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真是太好了。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记得的是什么?在所有的抗争中,中国人民付出的牺牲是最大的牺牲,是3500多万条生命,年幼的青春的少壮的,被刺刀挑起,被战火湮灭,多少爱,多少恨,多少血,多少泪,家的,国的,家国的,永生不忘,永世不忘。所以,有9月3日蓝天红日下的长安街大阅兵,有日月同辉时分人民大会堂的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写出这行字多么容易,办好这台晚会实在很难,大家都懂。我看的是彩排,置身人民大会堂,如同穿梭在时空隧道,如同驰骋在从东北到云南的辽阔大地,我看见旗帜,看见人群,看见胸膛,看见勇气;我听见历史,听见歌声,听见耳语,听见心声……晚会不断向前推进,三个词不断地从心底升起——饱满、丰满、圆满。是的,我以为作为一台晚会,《胜利与和平》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最后,我走到人民大会堂后区与正在交代次日工作的总导演陈维亚握手言欢,在回家的路上往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在“此刻的心情”那里写下了这样几个字:9·3,文艺主战场。这几个字出现在我眼前,就像白云飘浮在蓝天上。9月3日,作为一名电视观众,再看《胜利与和平》的直播。毫无疑问,所有的直播都会自然消减现场的魅力。可是,端坐在沙发上,端详着荧屏,思绪仍然不停地翻飞——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个名叫赵书香的中共地下党员,想起了他的诗,我觉得非常抱歉,为什么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直到今天,当《胜利与和平》宏阔地呈现在面前我才想起那首《谁家玉笛暗飞声》,请原谅我必须在此刻把它摘录于此:威武伟壮的雄狮,为什么落得个柴骨瘦影?尾巴被人斩断,身上又是伤痕,山鸣谷应的精神哪里去了?甘受强徒们的欺弄……整个的岛屿快被鲸吞了,附着万物却何处偷生……天昏地暗,月愁草惊,傲霜的菊花正在流着热泪,园中的芙蓉也是珠泪盈盈,事急了!睡狮!醒还是不醒!?写下这首诗时的爷爷还是学生党员,这是他的一篇作文,几年之后,他死于国民党安庆监狱。他不知道,夺走他生命的国民党政府在多年消极的退让之后也开始了反抗,他不知道他所在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日后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在他死后10年,日本帝国主义被英勇的同胞赶出了中国。在他死后80年,他的孙女坐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波澜壮阔的《胜利与和平》。 
    我想告诉他老人家,尽管他没有机会活到年老:睡狮醒了,醒来的睡狮强大了,强大的东方之狮刚刚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实力并向世界许下承诺。这个醒狮温柔地款待了那些唤醒它的战士,身上佩戴了一个又一个勋章的老兵在2015年又得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金色勋章。其中一个还走上了《胜利与和平》的舞台,是的,《胜利与和平》是由一个“老兵”串联起来的。 
    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 
    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王卫国扮演了一个多么令人信服的老战士。这个老战士将晚会由别开生面的开场式自然带入第一篇章《浴血中华》。 
    据说《胜利与和平》调用了3000余人,对于一台文艺晚会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队伍。距离今天最近的另一场文艺战役是2009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那时候我在剧组宣传部负责宣传与文案,在整整一年时间里,《复兴之路》都是我们案头最重要的工作。往事历历在目,当我看见屹立在人民大会堂舞台前端那群纹丝不动的“英雄雕像”时,我知道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期待观众尽快找到自己的座位,期待晚会立即开始,我担心那些“雕塑”就要坚持不住了,正在我担心的时候,老战士来了。他走到他们身边,跟他们打招呼,拍打他们,抚摸他们,他说,每年胜利日这天我都要来看你们啊。他激活了他们,也激活了历史。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14年历史就此展开。尤其叫人热血沸腾的是,《胜利与和平》同时为观众打开了中国抗战文艺画卷,两种历史,在谓之“情境表演”的艺术样式中情景交融,绵延不绝。 
    军号嘹亮,黄河怒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东北抗联英雄群像鲜活地挺立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中央,赵尚志、杨靖宇、冷云、赵一曼……他们艰苦的生、英勇的拼、壮烈的死,把现场变成战场,他们的誓言,直抵观众的心田,观众的心田立即被敬仰之情填满。观众根本来不及了解在舞台上扮演那些英雄的演员是哪些演员,观众事后才知道他们是濮存昕、韩童生、魏积安、王洛勇、张凯丽…… 
    晚会的节奏恰是历史本身的节奏,历史随即来到了1937年的南京和北平。哪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会忘记这段历史——侵略者的铁蹄与魔爪,踏破了卢沟桥,撕碎了南京城,中国人遭受了最深重的灾难。这时候,远远地,在南京的城墙上出现一个人,那是舞者山翀扮演的母亲,不,那不是在扮演,那不是在舞蹈,那是羸弱的母亲顷刻间失去了原本可以成年的孩子时自然的形象,山翀的肢体山翀的面孔将因此被载入中国民族舞蹈的史册。环绕在母亲身边的白衣女子的群舞亦仿佛不是舞蹈,那是洁白的青春生命被残害前无望的挣扎、生动的写照,如果你不知道瘦弱的山翀哪里来的那么大力量,你不知道年轻的舞者们哪里来的那么逼真的体验,你就不知道文艺工作者被祖国召唤时会迸发出什么样的能量。 
    群情就这样被文艺的力量点燃,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工农兵学商群起而抗战。明媚的延安很快就来了,延安是一首颂歌,在《延安颂》的主题下,伟大的音乐家郑律成、冼星海被印青、杨笑阳、王宏伟们引领出来,《胜利与和平》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二篇章,《游击队歌》、《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大刀进行曲》、《并肩作战》、《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伟大的名字和着伟大的史实,接踵而至,滔滔不绝的黄河铺天盖地奔向人民大会堂著名的穹顶,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艰苦卓绝的远行,以排山倒海之势,以观众意想不到的艺术和科技的手段一一再现,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各种力量汇流成河,在湍急的河流中,雷佳清凉圆润的歌唱像薄荷叶浸泡在温凉的水中,娓娓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从而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不争事实。 
    没有饱满的激情,就不会发现丰满的历史;没有丰满的历史,就不会成就美好的结局。结局就是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出其不意地,开篇就飘来了《红纱巾》,这是军旅才子刘星多年的情结:抗战胜利了,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的老战士想起了一个戴着红纱巾深入敌巢劝降的少女的故事,当然,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故事。只有红纱巾在湛蓝的天空飘舞,像青春无悔的誓言,更像无声的叹息。胜利总是带有无边的遗憾!但是,无论如何,中华民族的好时光来了,《天耀中华》、《强军战歌》、《光荣与梦想》、《和平——命运共同体》,集合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下,灿烂夺目。如歌中所言:梦正在花开处着陆。至此,《胜利与和平》凸显了它的宗旨,完成了它的使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该怎样描述《胜利与和平》的艺术个性?那三个词再次回到了我的心头:饱满、丰满、圆满。饱满的是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的精神气象,斗志昂扬,热血澎湃,把这样的感情献给2015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无疑是恰当的。在他们饱满的精神气象里,饱含着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尊敬,这样的尊敬让他们走进历史,发现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多么伟大,中国的抗战艺术成果就有多么丰满,充分地学习和利用这笔财富,是《胜利与和平》成功的法宝。态度与方法都对了,自然就是阔步前进的快感与完成使命的圆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中国历史上一次特殊的大阅兵时刻,一台担负重要使命的文艺晚会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并且得到一致认可甚至交口称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像战士一样冲锋,像将军一样善战,把全部3000余人编成一个独特的方阵,无论是85岁的老艺术家,还是6岁的学生娃,大家都不是演员,都是中国抗战历史上一个人物,都是有文艺特长的战士,在2015年9月3日晚上,他们要打赢一场特殊的战斗,这场战斗的名字是《胜利与和平》。他们赢了没有?你听听观众的掌声就知道了,你看看观众的笑容就知道了。 
    (本版图片由林毅摄影)

 
胜利纪念日,文艺舞台的回响——《胜利与和平》晚会大家谈(一)
 
  时间:2015-09-22 编辑:马思伟  
 

多媒体情境合唱《怒吼吧!黄河!》

表演唱与舞蹈《抗日将士出征歌》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9月3日,胜利纪念日当晚,《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 
    晚会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凸显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突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追求昂扬向上、恢宏大气、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史诗性艺术效果,贯穿晚会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创新令观众印象深刻。 
    《胜利与和平》的创作演出具有启发意义。中国文化报邀请组织了相关领域的知名艺术家、评论家包括晚会主创人员,撰写了关于晚会的观感体会和评论,以飨读者。

 
    在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下勇攀艺术高峰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创演回顾 
    文化部副部长 董 伟
 


    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与和平”5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大幕拉开,风起云涌。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苦卓绝的历程,以艺术的形式一一重现,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歌声豪迈,礼赞伟大胜利;灯火辉煌,点亮和平之光。90分钟的演出充满激情、气势恢宏、高潮不断,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于2015年9月3日晚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6000名中外人士一起观看了演出。晚会通过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实时呈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 
    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俱佳的晚会精彩震撼,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圆满完成了文艺晚会的创作演出任务,以艺术的方式向全世界唱响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凯歌,抒写了中华民族共御外辱的壮丽史诗,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一台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晚会的创作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对文艺工作者今后开展艺术创作、勇攀艺术高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准确理解抗战精神,是晚会创作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长达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幅内容和内涵无比丰富的历史全景画卷。如何在一台90分钟的文艺晚会中理清脉络、浓缩历史、撷取精华、突出重点,把主题思想真正落实并呈现在舞台上?为此,文艺晚会主创团队及参演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讲话,重温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晚会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主创人员经过学习、采风、反复研讨,逐渐明确了创作思路,形成了共识——晚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宣传主持正义的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从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准确理解抗战精神的基础上,晚会确定以《胜利与和平》命名,这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道出了胜利与和平的关系——经过浴血奋战夺取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和平的新纪元,珍爱和捍卫和平也就是珍视和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主题思想的灵魂有了,如何填充血肉形成机体呢?主创团队发挥聪明才智,正确处理了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准确把握了晚会的政治导向和整体基调。这一创作过程充分表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抗战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领导小组以及文艺晚会领导小组的各项要求,突出主题抓住主线,唱响时代主旋律,是《胜利与和平》重大主题文艺晚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激情呈现抗战精神,是晚会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晚会由开场式《胜利》与《浴血中华》、《正义力量》、《和平梦想》3个篇章构成,全面展示了中国14年的抗战历程以及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人民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奋斗历程。晚会选取了抗战经典歌曲,把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合交响化和民族化的音乐、舞蹈、戏剧情境表演、诗朗诵、多媒体等艺术手段,再现了若干抗战重大事件,表现了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精神风貌。晚会突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史诗性艺术效果。 
    创新,是本台晚会的一大亮点,也是摆在创作团队面前的难点。如何呈现一台区别于以往,既符合中国人民审美习惯,又为各国嘉宾所接受的文艺晚会,主创团队殚精竭虑、反复研讨、边排边改,最终形成了演出方案,主要包括一条主线、八个方面的创新: 
    一条主线: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晚会始终——“九一八”抗战爆发民族危难之时、松花江上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之时、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夺取胜利之时、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之时……舞台上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和典型历史场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熟悉的旋律都会萦绕耳畔,响彻全场,既表现了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展示了和平时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此情此景,令人震撼。 
    内容创新。晚会由19个节目构成,选取了22首音乐作品。其中18首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抗战作品,根据节目艺术样式,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新的设计和编创。同时,根据主题需要,创作了表现欢庆胜利的开场歌曲《胜利之歌》,表现人类携手合作追求和平梦想的歌曲《和平——命运共同体》、《红纱巾》,表现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4个新作品。晚会以我为主,主要面向中国观众,同时为便于在场外国嘉宾欣赏,晚会字幕使用同盟国中、英、俄三种文字。 
    结构创新。以70年后的胜利纪念日为开篇,以展望未来的和平命运共同体压轴。钟声徐徐敲响,舞台上一位老战士缓缓走向70年前曾与他并肩战斗的抗战英雄群像,深情抚摸,深切怀念。继而,号角响起,旗帜飞扬,整个舞台化为胜利的广场。人们欢呼着从四面八方涌来,齐声高唱《胜利之歌》。昂扬向上的旋律,豪情万丈的歌声,向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儿女致敬,也拉开了整场晚会的序幕。第一篇章《浴血中华》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第二篇章《正义力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示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发出真诚的呼唤:愿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捍卫和平,为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3个篇章层层推进、融为一体,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主题的升华。 
    题材创新。舞蹈与情境表演《铁血雄师》综合运用舞蹈、武术、杂技等样式,通过近400人的演出,表现了百团大战中战士们攻城池、炸碉堡,所向披靡、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情境表演《南京——永不忘却》通过一段催人泪下的女子群舞和一对母子形象,表现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悲剧场景。 
    样式创新。晚会运用与情境相结合的戏剧化表演,打破以往文艺晚会歌伴舞、舞伴歌的常用套路,使朗诵、演唱、舞蹈、表演有机融为一体,重点塑造经典人物形象,体现了史诗性的艺术风格。 
    音乐创新。突破歌曲大联唱的方式,场次与场次、段落与段落之间采用音乐和歌曲交替进行的方式,实现无缝连接,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舞美创新。舞台以蜿蜒起伏的长城造型构成主背景,舞台中央一组真人雕像呈现出抗战英雄的生动形象,舞台两侧矗立的历史丰碑上镶嵌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舞台以阶梯式、可推拉移动的多种变化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战斗、生活场景。 
    视频技术创新。精选纪实和影视视频资料,与舞台表演密切配合,交相呼应,营造出典型的历史情景。特别是首次运用全息式投影技术,将人民大会堂天幕和环幕营造出黄河、太行山、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壮丽场景,不断烘托晚会高潮。 
    阵容创新。以国家级艺术院团优秀艺术家为演出主体,参演院团中既有中直院团,又有部队院团;既有国营院团,又有民营院团;既有解放军战士,又有大、中、小学学生。年龄最大的85岁,年龄最小的6岁,演职人数总计3000余人,构成了全民族欢庆胜利、讴歌世界和平的动人场景。 
    激情呈现抗战精神,是晚会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演出不仅得到了外国嘉宾的高度赞誉,而且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整台晚会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昂扬向上、气势恢宏、震撼人心,艺术地展现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次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史诗性的艺术精品,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的水平。 
    以抗战精神全情投入,是晚会顺利创排的保证 
    以抗战精神创演抗战晚会,是我们对晚会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工作态度的总要求,也是晚会顺利创排的基本保证。 
    2014年12月底接到中央下达的任务后,中宣部、文化部第一时间启动了文艺晚会的筹备工作,研究制定了文艺晚会工作方案。2015年2月,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知名艺术家构成的主创团队。3月初正式启动创排工作,晚会领导小组组织主创团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念活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领导的各项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创作,经反复论证、精益求精,策划方案前后共计30余稿,并于7月初根据演出方案,在北京的酷暑中开始进入排演的实施阶段。 
    在紧张热烈的创排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动员会,强调一定要牢记中央的重托,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纷纷表示,将珍惜这次难得的创作机遇,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出色完成创作演出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创排实践中,用优异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是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在酷暑时节,3000多人的演出队伍集中到北京10余个场地进行排练。全体演职人员、后勤保障等相关单位和人员不畏酷暑,全情投入,加班加点,刻苦排练,在工作生活上克服种种困难,在艺术上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地保证了创作排演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圆满完成了文艺晚会的演出任务,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人民创作、勇攀艺术高峰的良好精神面貌。 
    大气磅礴 史诗新篇 
    仲呈祥 张金尧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以诗乐舞的艺术形式,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诗新篇。这台晚会的成功上演,再一次昭示了习近平同志所揭示的“历史要前进,改革要深化,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 
    首先,《胜利与和平》以文学艺术力量,再现了慷慨悲歌的抗日战争史。文学艺术只有以历史为底本,才能富有真切的感人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这慷慨悲歌的抗战史,赋予了这台晚会深厚的历史底蕴。 
    整台晚会共分为3个篇章,从第一篇章《 浴血中华》之《民族吼声》“九一八”事变的再现,至第二篇章《正义力量》之《义勇军进行曲》“取得了百年来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的抗战胜利再现,一些重大的战争场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得以展现。《怒吼吧!黄河!》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是一曲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民族呐喊,在晚会中再一次激发了众志成城的爱国激情。舞蹈《铁血雄师》表现了在抗日战争的关键阶段,八路军发动了克敌制胜、扬威天下的百团大战,还再现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血战刘老庄等扬我国威的著名战斗。歌曲与情景表演《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延安颂》等,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树起抗日先锋的旗帜,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其次,《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展示了全面的抗战史观。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在外敌当前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往往能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地伸张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全面审视历史、还原历史,以兄弟般的手足情再现了包括国民党军队曾有的正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例如在《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面幕蜿蜒起伏的长城上,不仅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使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的重要战役,也镌刻着国民党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历次战役的英勇战斗和不朽功勋。 
    舞蹈与合唱《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舞台刀光剑影、殊死拼杀中歌颂了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大刀砍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此时天幕上视频呈现的是台儿庄大战、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等震撼的正面战争场面。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另外,《胜利与和平》全面的历史观还表现在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国际道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的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永远不会忘记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胜利与和平》晚会中的男声合唱与情景表演《并肩战斗》,就再现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以及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艰难跋涉入缅作战,与盟军并肩战斗、互相支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说,《胜利与和平》也是一曲缅怀国际主义战士的深情颂歌。 
    更重要的是,《胜利与和平》以历史为镜鉴,表达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的国际环境是那样真切,纪念抗战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热爱和平、保卫和平。《胜利与和平》就表达了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 
    晚会共分3个篇章,而整个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就是这台晚会的宗旨呈现。童声合唱《天耀中华》展现了壮丽的祖国、锦绣的河山、美好的家园。洁白纱裙的青春少女,发出赞美诗般的歌唱:“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天耀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晚会的主创者精巧构思,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引出合唱及情境表演《光荣与梦想》,这是一种史学力量的镜鉴:抗联战士洒过热血的大地上,麦浪滚滚,高速铁路呼啸疾驶;将士们牺牲的山冈上鲜花烂漫,“神舟号”飞船翱翔天际……道路自信、民族自豪,观众胜利喜悦以及对和平珍视之情油然而生。中国人民从70年前的胜利走来,必将走向新的胜利,而和平,就是走向新的胜利的可贵因素,这是历经磨难的中国人宝贵的历史智慧。领唱与合唱《和平——命运共同体》就表达了这份美好期盼,而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图铺展,奏响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交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共有30余家单位3600余名演员参演,可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是近年来我国大型文艺晚会的精品力作。《胜利与和平》晚会主创者精心编排、倾情演出,生动地表现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我们胜利了 
    王晓岭 
    9月3日晚灯光璀璨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与和平》晚会即将拉开帷幕。临开演半个小时,总导演陈维亚和主创人员坐在了第32排的调音调光台前,谈笑风生。观众席上不停地有人递来一份份节目单,让我们签名,佩戴勋章的老战士们也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这不像是惯常执导晚会那样,充满临战前的紧张气氛,倒像是作为一名观众来看演出,欣喜而从容。 
    这与我们尝试把握的晚会基调正相吻合。宏大的主题不一定端起架子来说教,高雅的艺术样式完全可以还原生活的真实形态,变我演你看为人人都有参与感。这是在向以往的惯性挑战,考验的是编导者突破自我的创新能力。 
    春节过后领受任务的时候我们得知,抗战胜利日当晚上演的这台文艺晚会,将和白天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大阅兵一样,是一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我们将首次面向世界各国元首和嘉宾展示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使命光荣而艰巨,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 
    主创人员即刻到位,导演组、文学组、音乐组、舞蹈组、舞美组、视频组宣布成立。我受命担任文学组组长,成员有朱海、刘星、宋小明、王树增、刘麟、赵大鸣,个个都是当今策划高手。我们的任务是,协同各组一个半月拿出策划方案,再用一个月完成文学台本。 
    主题已明确,即中央确定的纪念抗战活动十六字方针。关键是篇章结构布局。当然,这时我们还没有料到呈现给观众的将是一台戏剧化史诗巨制。 
    万事开头难。路一步一步走。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抗战史料,翻阅着厚厚的抗日歌曲集。抗战时期诞生的歌曲浩如烟海,音乐组关峡、印青和孟卫东提出以最有代表性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作为结构的双主题,这一刻大家的心情格外兴奋激动,我们找到了晚会的音乐灵魂。 
    抗战长达14年,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和节点都有经典歌曲产生,这就为晚会奠定了时空发展的线索脉络。根据这个理念,我们设计了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篇章内容为横断面的晚会布局。 
    策划方案接近完成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中宣部和文化部决定派部分主创人员赴俄罗斯观摩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和庆典晚会。5月9日晚,我们坐在红场观礼台上观看了《通向胜利之路》。这台晚会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不仅是1.3万人的盛大阵容,也不仅是把二战时期的火车车厢、炮车、坦克搬上舞台,更是晚会的表演状态和音乐串接方式,全台音乐无缝连接、震撼人心。 
    从俄罗斯归来,我们重新审视了策划方案,决心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酣畅淋漓地展现给全世界。 
    理想中的制高点终于耸立而起,我们将晚会命名为《胜利与和平》。长达14年的抗战是为赢得胜利与和平而战,7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为捍卫胜利与和平的成果而坚定不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于是,我们确定为晚会新创作三首歌曲。开场《胜利之歌》,描写在胜利的日子里,一名老兵走向英雄雕像。胜利广场上,英雄团队旗帜飞扬,人们欢聚一堂,尽情抒发中华民族百年来第一次全面洗雪外侮的自豪和荣光。 
    压轴《和平——命运共同体》,铺开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景汇成陆地和大海的交响,表达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开创和平未来。 
    启承环节《红纱巾》,这首歌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日本投降的前两天,一名中国小姑娘只身走进敌地堡劝降,惨遭杀害。通过这个细节,深化了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思想主题。 
    这三首原创歌曲把准了晚会的关键节点,以此包容住精选的18首抗战经典歌曲。晚会的3个篇章也就此定型:第一篇章:《浴血中华》,第二篇章:《正义力量》,第三篇章:《和平梦想》。 
    晚会大框架确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细化流程:一是必须克服晚会的篇章断裂感,二是必须打破歌伴舞、舞伴歌的陈旧形态。 
    为此,我们进一步在3个篇章中设计了6个板块,分别是《民族吼声》、《抗日先锋》、《中流砥柱》、《同仇敌忾》、《红纱巾》、《开创未来》。每一个板块内容相对集中,板块之间自然过渡,使整台晚会气脉贯通、一气呵成。 
    为实现以上构想,我们在音乐上采用了不间断的连接方式。过渡段落的舞台迁换全部在音乐中完成,以音乐的动机发展引出歌曲的演唱表演。 
    这样的音乐布局,奠定了晚会的戏剧化表演形态。这是我们最终追寻的晚会大格局。 
    事实证明,晚会中出现的许多亮点,正是强调戏剧化的成果。比如《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以潇洒的骑兵舞引出一位新入伍的小战士在战斗中成长的过程。更巧妙的是,小战士打出的人生第一枪,又自然引爆了下一段落《铁血雄师》。《铁血雄师》是全场的重中之重,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发动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舞蹈表演,舞蹈队和武术团密切配合,场景气势如虹。 
    晚会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表现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入缅作战,配合盟军击溃日寇。远征队员和辎重车辆在《旗正飘飘》歌声中艰难跋涉,不断穿过层层热带雨林。这时《神圣的战争》音乐插入,视频出现了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的画面,展示了我们作为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这台晚会是调动包括视频和字幕解说在内的全景式立体化演出。视频设计强调史料丰富,与舞台表演浑然天成。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新闻即时性。在《强军战歌》一节中,视频播放白天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精彩镜头,当习主席挥手检阅三军的画面出现,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晚会90分钟的演出,就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气势中不断推进。人们称赞这是一台堪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晚会。我们说,这是在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下勇攀艺术高峰的一次艺术实践,是人心所向,正义必胜! 
    最后一个方阵名叫“文艺” 
    赵 忱 
    一壶装满正义的陈酿 
    2015,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年份,这个年份酿成的酒,是装满正义与光明的佳酿。 
    回望1945,远吗,不远。所有的疼痛都记得,所有的快意都记得,所有的都记得,纳粹与日寇,最终被写在了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真是太好了。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记得的是什么?在所有的抗争中,中国人民付出的牺牲是最大的牺牲,是3500多万条生命,年幼的青春的少壮的,被刺刀挑起,被战火湮灭,多少爱,多少恨,多少血,多少泪,家的,国的,家国的,永生不忘,永世不忘。所以,有9月3日蓝天红日下的长安街大阅兵,有日月同辉时分人民大会堂的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写出这行字多么容易,办好这台晚会实在很难,大家都懂。我看的是彩排,置身人民大会堂,如同穿梭在时空隧道,如同驰骋在从东北到云南的辽阔大地,我看见旗帜,看见人群,看见胸膛,看见勇气;我听见历史,听见歌声,听见耳语,听见心声……晚会不断向前推进,三个词不断地从心底升起——饱满、丰满、圆满。是的,我以为作为一台晚会,《胜利与和平》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最后,我走到人民大会堂后区与正在交代次日工作的总导演陈维亚握手言欢,在回家的路上往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在“此刻的心情”那里写下了这样几个字:9·3,文艺主战场。这几个字出现在我眼前,就像白云飘浮在蓝天上。9月3日,作为一名电视观众,再看《胜利与和平》的直播。毫无疑问,所有的直播都会自然消减现场的魅力。可是,端坐在沙发上,端详着荧屏,思绪仍然不停地翻飞——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个名叫赵书香的中共地下党员,想起了他的诗,我觉得非常抱歉,为什么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直到今天,当《胜利与和平》宏阔地呈现在面前我才想起那首《谁家玉笛暗飞声》,请原谅我必须在此刻把它摘录于此:威武伟壮的雄狮,为什么落得个柴骨瘦影?尾巴被人斩断,身上又是伤痕,山鸣谷应的精神哪里去了?甘受强徒们的欺弄……整个的岛屿快被鲸吞了,附着万物却何处偷生……天昏地暗,月愁草惊,傲霜的菊花正在流着热泪,园中的芙蓉也是珠泪盈盈,事急了!睡狮!醒还是不醒!?写下这首诗时的爷爷还是学生党员,这是他的一篇作文,几年之后,他死于国民党安庆监狱。他不知道,夺走他生命的国民党政府在多年消极的退让之后也开始了反抗,他不知道他所在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日后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在他死后10年,日本帝国主义被英勇的同胞赶出了中国。在他死后80年,他的孙女坐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波澜壮阔的《胜利与和平》。 
    我想告诉他老人家,尽管他没有机会活到年老:睡狮醒了,醒来的睡狮强大了,强大的东方之狮刚刚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实力并向世界许下承诺。这个醒狮温柔地款待了那些唤醒它的战士,身上佩戴了一个又一个勋章的老兵在2015年又得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金色勋章。其中一个还走上了《胜利与和平》的舞台,是的,《胜利与和平》是由一个“老兵”串联起来的。 
    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 
    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王卫国扮演了一个多么令人信服的老战士。这个老战士将晚会由别开生面的开场式自然带入第一篇章《浴血中华》。 
    据说《胜利与和平》调用了3000余人,对于一台文艺晚会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队伍。距离今天最近的另一场文艺战役是2009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那时候我在剧组宣传部负责宣传与文案,在整整一年时间里,《复兴之路》都是我们案头最重要的工作。往事历历在目,当我看见屹立在人民大会堂舞台前端那群纹丝不动的“英雄雕像”时,我知道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期待观众尽快找到自己的座位,期待晚会立即开始,我担心那些“雕塑”就要坚持不住了,正在我担心的时候,老战士来了。他走到他们身边,跟他们打招呼,拍打他们,抚摸他们,他说,每年胜利日这天我都要来看你们啊。他激活了他们,也激活了历史。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14年历史就此展开。尤其叫人热血沸腾的是,《胜利与和平》同时为观众打开了中国抗战文艺画卷,两种历史,在谓之“情境表演”的艺术样式中情景交融,绵延不绝。 
    军号嘹亮,黄河怒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东北抗联英雄群像鲜活地挺立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中央,赵尚志、杨靖宇、冷云、赵一曼……他们艰苦的生、英勇的拼、壮烈的死,把现场变成战场,他们的誓言,直抵观众的心田,观众的心田立即被敬仰之情填满。观众根本来不及了解在舞台上扮演那些英雄的演员是哪些演员,观众事后才知道他们是濮存昕、韩童生、魏积安、王洛勇、张凯丽…… 
    晚会的节奏恰是历史本身的节奏,历史随即来到了1937年的南京和北平。哪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会忘记这段历史——侵略者的铁蹄与魔爪,踏破了卢沟桥,撕碎了南京城,中国人遭受了最深重的灾难。这时候,远远地,在南京的城墙上出现一个人,那是舞者山翀扮演的母亲,不,那不是在扮演,那不是在舞蹈,那是羸弱的母亲顷刻间失去了原本可以成年的孩子时自然的形象,山翀的肢体山翀的面孔将因此被载入中国民族舞蹈的史册。环绕在母亲身边的白衣女子的群舞亦仿佛不是舞蹈,那是洁白的青春生命被残害前无望的挣扎、生动的写照,如果你不知道瘦弱的山翀哪里来的那么大力量,你不知道年轻的舞者们哪里来的那么逼真的体验,你就不知道文艺工作者被祖国召唤时会迸发出什么样的能量。 
    群情就这样被文艺的力量点燃,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工农兵学商群起而抗战。明媚的延安很快就来了,延安是一首颂歌,在《延安颂》的主题下,伟大的音乐家郑律成、冼星海被印青、杨笑阳、王宏伟们引领出来,《胜利与和平》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二篇章,《游击队歌》、《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大刀进行曲》、《并肩作战》、《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伟大的名字和着伟大的史实,接踵而至,滔滔不绝的黄河铺天盖地奔向人民大会堂著名的穹顶,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艰苦卓绝的远行,以排山倒海之势,以观众意想不到的艺术和科技的手段一一再现,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各种力量汇流成河,在湍急的河流中,雷佳清凉圆润的歌唱像薄荷叶浸泡在温凉的水中,娓娓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从而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不争事实。 
    没有饱满的激情,就不会发现丰满的历史;没有丰满的历史,就不会成就美好的结局。结局就是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出其不意地,开篇就飘来了《红纱巾》,这是军旅才子刘星多年的情结:抗战胜利了,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的老战士想起了一个戴着红纱巾深入敌巢劝降的少女的故事,当然,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故事。只有红纱巾在湛蓝的天空飘舞,像青春无悔的誓言,更像无声的叹息。胜利总是带有无边的遗憾!但是,无论如何,中华民族的好时光来了,《天耀中华》、《强军战歌》、《光荣与梦想》、《和平——命运共同体》,集合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下,灿烂夺目。如歌中所言:梦正在花开处着陆。至此,《胜利与和平》凸显了它的宗旨,完成了它的使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该怎样描述《胜利与和平》的艺术个性?那三个词再次回到了我的心头:饱满、丰满、圆满。饱满的是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的精神气象,斗志昂扬,热血澎湃,把这样的感情献给2015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无疑是恰当的。在他们饱满的精神气象里,饱含着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尊敬,这样的尊敬让他们走进历史,发现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多么伟大,中国的抗战艺术成果就有多么丰满,充分地学习和利用这笔财富,是《胜利与和平》成功的法宝。态度与方法都对了,自然就是阔步前进的快感与完成使命的圆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中国历史上一次特殊的大阅兵时刻,一台担负重要使命的文艺晚会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并且得到一致认可甚至交口称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像战士一样冲锋,像将军一样善战,把全部3000余人编成一个独特的方阵,无论是85岁的老艺术家,还是6岁的学生娃,大家都不是演员,都是中国抗战历史上一个人物,都是有文艺特长的战士,在2015年9月3日晚上,他们要打赢一场特殊的战斗,这场战斗的名字是《胜利与和平》。他们赢了没有?你听听观众的掌声就知道了,你看看观众的笑容就知道了。 
    (本版图片由林毅摄影)

 
 
 
 
 

当地时间9月16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比利时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雷德尔斯共同为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揭牌。
(摄影:卢旭)

  当地时间9月16日,中比两国文化交流迎来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日,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欧盟办公区的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比利时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雷德尔斯在这里共同为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揭牌。

  2013年10月,中比《关于在布鲁塞尔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的谅解备忘录》签字生效。2014年3月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多次提到文化中心建设事宜,中比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建设目标。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的揭牌是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对加深中比和中欧常态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延东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欧建交40周年,中比建交44周年。当前,中比关系正沿着全方位的友好方向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比利时是中欧人文交流的桥头堡。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的成立是中欧人文交流的重要成果,也是中比友谊的历史见证。

  刘延东说,文化的力量超越时空、直抵心灵,向来是人文交流中最具活力、丰富多彩的部分。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的成立,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多彩的中国零距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她希望中心能够秉承“优质、普及、友好、合作”的宗旨,创新形式、开阔内容,让更多的比利时乃至欧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了解中国,成为深化中欧人文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综合平台,为推动中比、中欧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雷德尔斯在致辞中回顾了中比文化交流的成果,希望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成为比中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使者”。

  揭牌仪式前,刘延东与雷德尔斯进行了会晤,并参观了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的开幕展览“张充仁与比利时”和“中国文化中心——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以及“文物带你看中国”触摸屏展示。揭牌仪式后,刘延东与雷德尔斯为坐落在该中心的雕塑《孔子问道老子》揭幕。

  比利时外交部秘书长阿顿,联邦参议员、议会比中友好小组组长维耶纳,欧盟委员会教文总司副总司长克里斯滕森,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外交部副部长王超、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全国妇联副主席孟晓驷、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星、中国驻欧盟使团大使杨燕怡等参加揭牌仪式。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由文化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是文化部在海外建立的第21个中国文化中心,是首个采取部省(市)合作共建模式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将为央地合作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挥重要示范作用。该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中心建筑始建于1861年,总建筑面积近2500平方米,主要功能有艺术展览、小型演出、论坛讲座沙龙、文化艺术教学与培训、电影放映、电子阅览、咖啡书吧等。(编辑:杨倩)

上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信息: